当发送一个服务器请求时,浏览器首先会进行缓存过期判断。浏览器根据缓存过期时间判断缓存文件是否过期。
情景一:若没有过期,则不向服务器发送请求,直接使用缓存中的结果,此时我们在浏览器控制台中可以看到 200 OK(from cache) ,此时的情况就是完全使用缓存,浏览器和服务器没有任何交互的。
情景二:若已过期,则向服务器发送请求,此时请求中会带上①中设置的文件修改时间,和Etag
然后,进行资源更新判断。服务器根据浏览器传过来的文件修改时间,判断自浏览器上一次请求之后,文件是不是没有被修改过;根据Etag,判断文件内容自上一次请求之后,有没有发生变化
情形一:若两种判断的结论都是文件没有被修改过,则服务器就不给浏览器发index.html的内容了,直接告诉它,文件没有被修改过,你用你那边的缓存吧—— 304 Not Modified,此时浏览器就会从本地缓存中获取index.html的内容。此时的情况叫协议缓存,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有一次请求交互。
情形二:若修改时间和文件内容判断有任意一个没有通过,则服务器会受理此次请求,之后的操作同①
① 只有get请求会被缓存,post请求不会
Expires和Cache-Control
Expires要求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时钟严格同步。HTTP1.1引入Cache-Control来克服Expires头的限制。如果max-age和Expires同时出现,则max-age有更高的优先级。
Cache-Control:no-cache, private, max-age=0
ETag: abcde
Expires: Thu, 15 Apr 201420:00:00 GMT
Pragma: private
Last-Modified:$now //RFC1123 format
上一篇: 大数据培训课程之Flink运行架构任务提交流程(yarn模式)
下一篇: Java培训课程Redis之使用ab进行压力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