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Java集合学习系列(一)

3. HashMap的存取实现:

  1) 存储:

  1. publicV put(K key, V value) {  
  2. // HashMap允许存放null键和null值。  
  3. // 当key为null时,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,将value放置在数组第一个位置。  
  4. if (key == null)  
  5. return putForNullKey(value);  
  6. // 根据key的keyCode重新计算hash值。  
  7. int hash = hash(key.hashCode());  
  8. // 搜索指定hash值在对应table中的索引。  
  9. int i = indexFor(hash, table.length);  
  10. // 如果 i 索引处的 Entry 不为 null,通过循环不断遍历 e 元素的下一个元素。  
  11. for (Entry<K,V> e = table[i]; e != null; e = e.next) {  
  12. Object k;  
  13. if (e.hash == hash && ((k = e.key) == key || key.equals(k))) {  
  14. V oldValue = e.value;  
  15. value = value;  
  16. recordAccess(this);  
  17. return oldValue;  
  18. }  
  19. }  
  20. // 如果i索引处的Entry为null,表明此处还没有Entry。  
  21. modCount++;  
  22. // 将key、value添加到i索引处。  
  23. addEntry(hash, key, value, i);  
  24. return null;  
  25. }  

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: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的时候,先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,根据hash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(即下标),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已经存放有其他元素了,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,新加入的放在链头,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。如果数组该位置上没有元素,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此数组中的该位置上。

addEntry(hash, key, value, i)方法根据计算出的hash值,将key-value对放在数组table的i索引处。addEntry 是 HashMap 提供的一个包访问权限的方法,代码如下:

Java代码 

  1. voidaddEntry(int hash, K key, V value, int bucketIndex) {  
  2. // 获取指定 bucketIndex 索引处的 Entry   
  3. Entry<K,V> e = table[bucketIndex];  
  4. // 将新创建的 Entry 放入 bucketIndex 索引处,并让新的 Entry 指向原来的 Entry  
  5. table[bucketIndex] = new Entry<K,V>(hash, key, value, e);  
  6. // 如果 Map 中的 key-value 对的数量超过了极限  
  7. if (size++ >= threshold)  
  8. // 把 table 对象的长度扩充到原来的2倍。  
  9. resize(2 * table.length);  
  10. }  

  当系统决定存储HashMap中的key-value对时,完全没有考虑Entry中的value,仅仅只是根据key来计算并决定每个Entry的存储位置。我们完全可以把 Map 集合中的 value 当成 key 的附属,当系统决定了 key 的存储位置之后,value 随之保存在那里即可。

hash(int h)方法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一次散列。此算法加入了高位计算,防止低位不变,高位变化时,造成的hash冲突。

Java代码 

  1. staticint hash(int h) {  
  2. h ^= (h >>> 20) ^ (h >>> 12);  
  3. return h ^ (h >>> 7) ^ (h >>> 4);  
  4. }  

我们可以看到在HashMap中要找到某个元素,需要根据key的hash值来求得对应数组中的位置。如何计算这个位置就是hash算法。前面说过HashMap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链表的结合,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HashMap里面的 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,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,那么当我们用hash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,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,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,这样就大大优化了查询的效率。

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,只要它的 hashCode() 返回值相同,那么程序调用 hash(int h) 方法所计算得到的 hash 码值总是相同的。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hash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,这样一来,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。但是,“模”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,在HashMap中是这样做的:调用 indexFor(int h, int length) 方法来计算该对象应该保存在 table 数组的哪个索引处。indexFor(int h, int length) 方法的代码如下:

Java代码 

  1. staticint indexFor(int h, int length) {  
  2. return h & (length-1);  
  3. }  

这个方法非常巧妙,它通过 h & (table.length -1) 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,而HashMap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 2 的 n 次方,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优化。在 HashMap 构造器中有如下代码:

Java代码 

  1. intcapacity = 1;  
  2. while (capacity < initialCapacity)  
  3. capacity <<= 1;  

这段代码保证初始化时HashMap的容量总是2的n次方,即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为2的n次方。当length总是 2 的n次方时,h& (length-1)运算等价于对length取模,也就是h%length,但是&比%具有更高的效率。

   这看上去很简单,其实比较有玄机的,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:

   假设数组长度分别为15和16,优化后的hash码分别为8和9,那么&运算后的结果如下:

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:当它们和15-1(1110)“与”的时候,产生了相同的结果,也就是说它们会定位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去,这就产生了碰撞,8和9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,那么查询的时候就需要遍历这个链 表,得到8或者9,这样就降低了查询的效率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发现,当数组长度为15的时候,hash值会与15-1(1110)进行“与”,那么 最后一位永远是0,而0001,0011,0101,1001,1011,0111,1101这几个位置永远都不能存放元素了,空间浪费相当大,更糟的是这种情况中,数组可以使用的位置比数组长度小了很多,这意味着进一步增加了碰撞的几率,减慢了查询的效率!而当数组长度为16时,即为2的n次方时,2n-1得到的二进制数的每个位上的值都为1,这使得在低位上&时,得到的和原hash的低位相同,加之hash(int h)方法对key的hashCode的进一步优化,加入了高位计算,就使得只有相同的hash值的两个值才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。所以说,当数组长度为2的n次幂的时候,不同的key算得得index相同的几率较小,那么数据在数组上分布就比较均匀,也就是说碰撞的几率小,相对的,查询的时候就不用遍历某个位置上的链表,这样查询效率也就较高了。

根据上面 put 方法的源代码可以看出,当程序试图将一个key-value对放入HashMap中时,程序首先根据该 key 的 hashCode() 返回值决定该 Entry 的存储位置:如果两个 Entry 的 key 的 hashCode() 返回值相同,那它们的存储位置相同。如果这两个 Entry 的 key 通过 equals 比较返回 true,新添加 Entry 的 value 将覆盖集合中原有 Entry 的 value,但key不会覆盖。如果这两个 Entry 的 key 通过 equals 比较返回 false,新添加的 Entry 将与集合中原有 Entry 形成 Entry 链,而且新添加的 Entry 位于 Entry 链的头部——具体说明继续看 addEntry() 方法的说明。